1. 问题:
- 如何获取准确的咬合扫描数据?
1.1. 回答:
- 通过使用修剪工具从上颌和下颌扫描数据中去除不必要的软组织。
- 采集咬合扫描数据时,患者呈坐姿,咬合面与地面平行。
- 使用滚动方法(S形)开始咬合扫描,即:转动手腕上下晃动扫描仪,以S形轨迹扫描,直到分别从上颌和下颌扫描3至4颗牙齿。
- 如果后牙有缺失,也可以扫描尖牙区域。
- 咬合扫描后,如果您想查看快速结果,请点击 "优化",该结果与最终结果接近,您可以在Medit Link中查看。
2. 问题:
- 为什么Medit Scan for Clinics和Medit Link的咬合扫描数据不一样?
2.1. 回答:
(A) 通过自动或手动对齐过程,将上颌和下颌放到初始位置进行进一步的对齐,此时的咬合精度不足以进行分析。如果您想在「完成」阶段之前检查咬合状态,请点击控制选项中的 "优化"或 “咬合分析”。
⚠︎ 确保不要在没有进行"优化"或 “咬合分析”的情况下读取咬合状态。
(B) "优化" 和“咬合分析”功能是对初步对齐的上颌和下颌扫描数据进行重新对齐处理,并快速创建一个接近最终成果的结果。
(C)另一方面, “完成”阶段通过额外执行各种处理:重新调整、数据合并等,创建一个完全处理的结果。您可以在Medit Link中查看最终结果。
3. 问题:
- 重复优化过程是否能提高扫描数据的准确性?
3.1. 回答:
- 优化过程中一旦正确完成了对扫描数据的重新调整,重复进行便不会影响精度。
4. 问题:
- 当上颌和下颌不能自动对齐时(咬合区没有变成绿色),应该怎么办?
4.1. 回答:
- 根据扫描区域不同或使用扫描仪的方式不同,自动对齐有时可能会失败。在这种情况下,需要通过在牙尖或足够特征点的区域上标记对齐点来进行手动对齐。
5. 问题:
- 自动和手动咬合匹配的准确性有什么区别吗?
5.1. 回答:
- 两种方法都是针对咬合的初始对齐,因此扫描数据对齐正确后,在精度上没有区别。
- 当自动对齐失败或不能充分进行时,就需要进行手动对齐。
- 通过自动对齐或手动对齐的过程,上颌和下颌被放到初始位置,以便进一步对齐,此时的咬合精度不足以进行分析。如果您想在「完成」阶段之前检查咬合状态,请点击控制选项中的 "优化"或 “咬合分析”。
⚠︎ 在 Medit Scan for Clinics > 咬合扫描阶段,确保不要在没有进行"优化"或 “咬合分析”的情况下读取咬合状态。
6. 问题:
- 一点式和三点式手动对齐在咬合的准确性上有什么区别吗?
6.1. 回答:
- 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人工对扫描数据进行初始对齐。无论对齐点的多少,一旦扫描数据正确对齐,其精度没有差别。
- 当1点对齐法因缺少牙尖(或足够清晰的区域,可能识别为不同的区域)而不成功时,需要采用3点对齐法。
7. 问题:
- 是否每次都要点击 “优化”才能进入下一个扫描阶段?
7.1. 回答:
- 通过 “完成”阶段,所有的扫描数据将被自动优化,因此您不需要在每个扫描阶段进行优化。
8. 问题:
- 如果在上颌、下颌、咬合的阶段后再扫描扫描杆,是否会影响咬合数据?
8.1. 回答:
- 即使在上颌、下颌、咬合的阶段后进行扫描,也不影响任何咬合数据,因为扫描杆阶段获得的数据不用于咬合。